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解析
全国乙卷:河南、安徽、江西、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原来的一卷和二卷合并省份)
一、试卷整体结构以稳当先
试卷整体结构稳定。全国乙卷试卷结构与2020年全国II卷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乙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II、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难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持平稳,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
二、试卷命题紧扣“立德树人”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乙卷试题命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整体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象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树人目标、完成树人任务,首先必须“立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德”,应该是立德就是要在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塑造青少年道德品质、涵养青少年法治素养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政治灵魂。要培育青少年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建功立业。乙卷作文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三、2021全国乙卷试卷解析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等。第1题和第2题题点设在“远读”和“细读”的区别、“计数”和“理解”的区别,第3题涉及对“远读”和数字人文的意义的推断,着眼于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分析信息,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并合理推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阅读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试题材料有鲜明时代性,在真实的信息材料中提升阅读素养。第6题要求学生从已有材料中提炼和总结两地粮食增产的相同经验,实现了对归纳整合能力的有效考查。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则可以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重点关注和分析的问题,这样的考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能力水平全覆盖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学。
2.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题,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其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均符合现代法制精神,切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借此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的优良传统。
古代诗歌阅读选用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语言浅近直白,通俗易懂,有利考生思考与作答。
理解性默写《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通过默写其中的语句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
3.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解析】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是才、学、识及其关系,强调了“识”的重要性。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